不久前,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布了2024年全国汽车出口数据,其中出口量增长19%,来到了586万辆。由此可见,即便在对华贸易壁垒日渐增强的背景下,中国汽车却依然能够保持强劲增势,稳居全球第一汽车大国的宝座。
相比之下,同期日本的汽车出口量却下滑至421万辆,跌幅足足高达5%。自2023年以来,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连续两年双杀日本,蝉联全球榜首宝座。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趋势下,中日之间的汽车工业差距只会愈加明显。
有人说,中国汽车的崛起离不开日本的技术助力。若果真如此,当年日本为何会愿意向我国慷慨施以援手?如今跌下汽车工业神坛的日本,是否又会感到后悔?
中日汽车合作
二战过后,日本国内工业深受战争重创,发展之路面临着技术滞后和资金匮乏等多道阻碍。丰田喜一郎(丰田汽车创始人)在当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日本要想不被沦为工业国家的二等公民,重建汽车工业是唯一的道路。
日本政府透过眼前的残垣断壁,看到了汽车工业的复苏希望。1956年日本政府推出《机械工业振兴法》,强制要求企业间进行技术共享,共同促进汽车工业的腾飞。
当时日本有两家汽车企业,一个叫王子,规模虽小但掌握着一流的制造技术。另一个叫日产,凭借着强大的量产能力闻名全国。两家企业于1966年正式合并,强强联手后的日产可谓攻防兼备,不仅生产力高效,产品力也是出类拔萃,闻名于世的GT - R车型便是该车企的代表佳作。
1973年石油危机席卷全球,日本车企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,推出了CVCC发动机。该发动机从环保角度实现了对欧美汽车巨头的弯道超车,让日本汽车技术先进稳定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人们心中。
到了1990年,日本汽车三巨头的全球销量累计突破1000万,在全球占据1/5的市场份额,日本也因此荣登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。
同期的中国汽车工业,因受到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几乎是寸步难行,甚至连最基础的发动机技术都无法引进攻破。日本此时将目光瞄向了这片广阔无垠的市场,他们以雁阵产业转移模式,将大量组装线、工厂投资在中国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丰田和天津大发微面的合作。
1984年丰田将精益生产体系引入天津,他们根据中国资源特点量身定制了一套生产体系,创造性的调整了工序设计、质量控制点以及人员配备等等。再比如日产柴在向东风转让UD汽车技术时,连同发动机、底盘技术以及配套体系培育方案都一同传授于我国。让东风在短短三年内,便建立起了本土汽车供应链。
诸如此类的合作事例还有许多,奇瑞通过引进三菱发动机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发展早期。一汽依靠丰田皇冠Majesta平台技术成功打造出了红旗盛世和H7两款里程碑车型。知名车型哈佛H5也是通过五十铃汽车提供的轻型卡车技术,才得以诞生问世。客观评价,中国汽车的早期发展过程中,日本技术的确提供了莫大助力。
但如果从商业行为来看,日本车企在九十年代面临着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,他们急需开辟全新市场才能战胜欧美汽车企业。因此投资中国市场,对日本车企而言本身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,这是一次互惠互利的双向奔赴。
在完成早期技术积累后,2000年中国汽车开始出口起步,并于2017年首次实现百万出口量。2017~2020年间,我国汽车出口始终不温不火的维持百万左右水准。直到2020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飙升,我国以平均年增100万辆的趋势递增。
2023年中国汽车汽车出口逼近500万辆,同比增速高达58%,一举完成了对日本的超越,荣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。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再次增长至586万,而日本却出现5%的下滑。此消彼长的态势下,中日汽车出口差距被进一步扩大。
与此同时,中国汽车出口额也保持着快速增长。2023年总出口额为1016亿美元,2024年高达1174亿美元,2024年的平均汽车出口单价要比2010年高出60%。由此可见,中国不仅汽车出口量在不断提升,汽车出口单价也始终在上涨。
中国汽车出口前景
作为中国汽车出口最早的车企,奇瑞2024年共计出口汽车114.45万辆,创下中国车企出口新纪录。迄今为止,奇瑞旗下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地区,同时也是首个累计销量400万+的中国品牌。
除了奇瑞之外,我国海外出口的知名车企还有比亚迪与上汽。比亚迪2024全年销量41.7万,旗下新能源汽车覆盖全球100个国家地区、400座城市。上汽去年的海外市场销量也高达108.2万,在多个海外国家都建立了研发中心、生产基地以及营销中心。
发展势能强劲的中国汽车,目前已经成功出师,引起全球诸多老牌车企的学习效仿。去年12月,广汽丰田推出了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。
在吸引了此前两款纯电车型销量惨淡,产品力低下的失败经验后。丰田选择在铂智3X上采用中国头部自驾企业Momenta的方案,统一配备搭载激光雷达和高阶智驾,并且将价格下调到了10万级别。
3月11日法国《法兰西西部报》发表了一篇名为《雷诺集团负责人卢卡・德・梅奥:“中国人教会了我们什么”》的文章。其中提到雷诺集团CEO梅奥向广大车企呼吁:面对中国汽车的日渐强大,欧洲车企要立刻转变思维,向中国大加学习,避免自身落后。目前雷诺已经在上海组建了150人的研发团队,专门开发供向欧洲的电动汽车。
可以说,中国汽车目前的出口前景是一片坦途,但同时我们自身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。中国汽车产销量屡创新高,这会让人们认为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。但不少从业者却揭露了一个恰恰相反的事实:中国汽车不仅没有躺着赚钱,反而有些企业一度处于亏损现状。
以2023年举例,全年前十个月汽车行业收入8.05万亿元,其中成本就高达7万亿,利润仅有3946亿元。行业利润率低至4.9%,对比全国工业企业5.7%的利润率处于明显偏低水准。因此不少企业将业绩拓展的目标,瞄向了海外市场。
但在海外市场,眼下中国汽车的品牌影响力对比日本又要稍逊一筹。丰田汽车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,年销量连续多年超1000万以上。德国汽车在高端市场上的份额可谓独步全球,因此目前德日汽车的竞争力当属全球最强。
而中国出口量最多的奇瑞,去年出口量只有114万辆,即便加上国内销量也只有260万辆,对比日企丰田还有较大的追赶空间。总体来说,中国汽车虽然在销量规模上完成了对日本的超越,但落实到具体的品牌力和影响力来看,目前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这也是一件好事。
信息来源:
芝能汽车:日本汽车产业:如何从出口过渡到全球融合?
新华网: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!中国汽车2024年产销量达3128.2万辆和3143.6万辆
观察者网:放下身段的日本车企,学起中国来能有多彻底?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